中國藥科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論述,學習領會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內涵和核心要義,聚焦新藥自主研發“卡脖子”難題和“創新藥”重大科研任務,著力加強藥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升新藥創制能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大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
培養藥學拔尖創新人才,夯實新質生產力發展根基。一是優化設置專業方向。緊緊圍繞生物醫藥行業發展需求,與國內頭部醫藥企業共建生物藥物學院和現代制藥產業學院,分類探索“卓越轉化藥學人才”和“卓越制藥工程師”等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充分利用“產學研醫”融合創新平臺,動態調整藥學專業碩士招生方向,確定禁毒技術與毒物鑒定、醫藥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領域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招生方向,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二是深化培養模式改革。以“懂醫精藥、善研善成”為目標,設計個性化培養方案,形成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通專結合和本碩博銜接特色的藥學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實施藥學專業碩士“頂石教學”計劃,制定指導性培養方案,將項目制貫穿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全過程,促進學生知識復合、能力整合、素質融合。三是增進國際合作交流。拓寬人才國際化視野,加大與美國密歇根大學、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等世界一流大學的科研合作力度,構建科研合作國際協同模式,為建設國際聯合實驗室奠定基礎。通過開設國際化課程、加強師生國際交流、推動學位項目國際化等舉措,加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力度。
提升新藥創制整體能力,打造新質生產力關鍵引擎。一是優化高層次人才“引育評”體系。以“高精尖缺”為導向,實施“興藥學者”人才發展計劃,出臺“新時代中國藥大人才十條”綜合改革方案,完善人才梯隊培養體系。針對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遴選組建創新人才團隊,著力在重大基礎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中培養領銜科學家。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實施原創性科學研究柔性考核機制,設置標志性成果獎,保障教師潛心科學研究。二是推進有組織科研管理模式創新。制定各類型重點科研平臺發展規劃,聚焦“原創藥物發現與成藥性評價”等學科高峰研究領域和“重大疾病發病機制與藥物靶標發現”等學科高原研究領域中的難點與瓶頸,開展基礎理論和技術創新研究。設計創新藥物研發方向,通過團隊協作和技術集成,持續完善新藥發現及篩選、藥效評價、藥物代謝、安全性評價、轉化研究等新藥研發鏈,提升新藥創制整體實力。三是實施原創新藥研發培育計劃。出臺新藥研發激勵政策,設立新藥資助基金,加大自主科研經費和社會經費投入,助推新藥品種產出和核心技術提升,在重大疾病發病機制、藥物靶標發現、疾病無創診斷、活細胞制劑干預治療等領域不斷取得標志性進展。研發具有學校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Ⅰ類原創新藥,以校企聯合研發方式助推18個創新藥物進入臨床研究,新藥研發創新能力持續提升。
推動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彰顯新質生產力強大優勢。一是聚力校企合作,推動協同創新。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開展“千校萬企”協同創新伙伴行動、“百校千項”專利培育轉化行動,引導激勵師生進入企業研發中心開展合作研究。聚焦小分子化學藥物、中藥天然創新藥物和生物技術藥物研發三大領域,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著力解決企業新藥研發中的關鍵技術難題。提前布局醫藥產業技術攻關方向,為企業提升創新能力、提高研發效能提供有力支撐。二是聚力校地融合,助推產業升級。整合校地優勢資源,在杭州、重慶、無錫等地布局建設創新研究院,與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港等醫藥產業聚集地區開展校地合作,提供藥物研發、政策咨詢、產業孵化、人才培養等服務,助力區域生物醫藥和大健康產業轉型發展。持續打造“環藥大知識經濟圈”,建設一批校地創新平臺,充分發揮學校智庫、學科、人才優勢,推動技術轉化和產業發展。三是聚力成果轉化,服務區域發展。建立科研分類評價制度,以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提升高質量科技成果考核評價權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建立“1套規章制度和管理流程體系、2個成果轉化引擎、N個科技成果轉化特色模式”的“1+2+N”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體系。圍繞國家戰略、產業政策和市場需求,以技術轉移中心、知識產權運營中心為主導,地方研究院、產業化應用工程技術平臺、協同創新中心、校企共建實驗室等有機融合,推動醫藥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版權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中文域名:教育部.政務
京ICP備10028400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2007625號 網站標識碼:bm05000001